五年来,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团委始终聚焦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主责主业,以思想引领为主线,引导凝聚青年、组织动员青年、联系服务青年,团结广大团员青年在塑造社会新风、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贡献青春力量,涌现出陈怡欣、解雪连、鲁绒近波等一批思想素质过硬,理想信念坚定,在危急时刻勇于担当的优秀团员青年。近五年,共青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荣获国家级奖项11项,省市级荣誉109项。



一、理论武装,凝心铸魂,筑牢青年思想根基
坚持思想引领,建矩阵强阵地,全方位全场域引导青年坚定地走在捍卫党的领导,自觉追随核心的最前列。搭好渗透式学习矩阵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依托各类媒体平台,构建“学习有清单+活动有展示”的青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常态化模式,实现学院团支部全覆盖学习。建好思政育人阵地。依托线下团校、青马工程、学生讲师团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知行社,线上青年大学习、《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》等学习平台和载体,推进党的理论进课堂、进宿舍、进社团,入脑入心,筑牢信念之基。办好主题团日活动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“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”主题教育活动,开展“奋斗百年路,启航新征程”文艺汇演、参观红色纪念馆等实践活动2356场次,覆盖学生155582人次。获评四川省青年大学习优秀组织奖,涌现出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“四川省优秀团员”“见义勇为公民”等优秀团员青年。


二、固本强基,对标竞进,服务青年成长成才
深化共青团改革,构建校院两级组织育人体系,依托智慧团建系统、“两善一新”团学干部素质提升工程、创建“活力团支部”,夯实组织基础,团支部对标定级完成率100%,为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指方向、搭平台。近五年,285名团员青年获四川省综合素质A级证书,26名团员青年获评省市级荣誉。深化“我为青年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关心青年学习生活和权益需求,通过权益“信箱”“雅职有约-师生面对面”“团团就业微帮扶”等系列活动,成功帮扶72名学生就业,解决实际问题34项,《线上线下双线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》案例入选团中央《基层团干部典型经验做法》。建“青”字牌团干工作室。培育建设雅职清风、雅职青晓、雅职青韵、雅职青材4个特色团干工作室,搭建企业专家团队、校内团干、地方主管部门与校内职能部门、思政教师、纪检干部共同参与的专业化、综合性队伍,以点带面,进一步丰富青年活动载体,提升服务青年发展的能力。累计开展廉洁教育、生涯规划、艺术美育、劳动实践活动100余次,组织学生参加四川省“挑战杯”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学术竞赛,获奖100余项。

三、聚焦传承,培育特色,校园文化百花齐放
传承优秀文化,涵养艺术品格,树立文化自信。积极探索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,成立“芦山花灯”传承与创新基地、“荥经黑砂”大师工作室,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,“非遗”文化进课堂,提升学校学生艺术涵养。打造《嘉绒随想》《姜城忆 花灯情》等原创节目,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,凝练多项高校改革创新优秀美育案例,切实做到以美育人、以美化人、以美培元。近五年,团委精心筹备报送四川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作品52项,荣获省级金奖4项,银奖16项,铜奖19项,营造了校园文化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。


打造特色品牌,活跃校园文化,营造艺术氛围。团委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,打造和培育“一院一品”特色文化品牌,开展校园文化“三融”行动,将校园文化融入校史文化、榜样文化和青春文化,打造展现学校深厚底蕴和专业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。打造“新工科三品创新创业实践”“大医精诚志愿服务”“艺心美育文化服务”等7个一院一品文化品牌,依托“雅职青萌”青年社群中心开展学生社团活动528场,参与人数达72980人次。

四、强化实践,搭建载体,贡献雅职青春力量
团委持续推进“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”,以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制度为载体,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“一轴多层”模式,夯实雅职“青”实践品牌,形成志愿服务绿色生态模式。校地合作,实践育人成效突显。构建青志协、二级学院、社区3方联动机制,建成服务队29个、合作社区25个;打造雅小青、绿丝带、中医红、南丁格尔、小药箱、智慧小匠、科伴童行7项志愿品牌,服务群众超50万人次;围绕中心服务大局,引领5万余青年在疫情防控、重大赛事、文明创城、乡村振兴中担当奉献。截止2023年9月,学校注册志愿者19226人,开展活动3341次,累计志愿服务265436小时。五年来,荣获国家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1支,省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3支,获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赛铜奖、省赛金奖等省级以上荣誉11项,学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、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、四川省红十字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,团委始终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引领广大青年投身实践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