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制造与信息工程学院:立德树人谱新篇 产教融合促发展

发布日期:2023-11-22 浏览量:


智能制造与信息工程学院(下文简称智信学院)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,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,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,以把方向、带队伍、提能力、谋发展的思路,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,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以及特色、差异化发展。

一、培根铸魂,党建引航发展

(一)党建引领,汇聚为国育才力量

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智信学院坚持党建与育人、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、转型发展相融合“五位一体”建设思路,构建了“1144”党建工作模式,即牢固1个核心:党建为核心;贯穿1个理念:“育人”与“育才”联动工作理念;开展4大融合行动:“党建+教学”、“党建+实践”、“党建+服务”、“党建+文化”行动;建设4项培优精品项目:“引航智信”学习教育平台、“三品教育”科创工作室、“智慧乡村”社会服务实践基地、“匠心N次方”辅导员工作室。以优质的党建工作引领智信学院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提升,为推进专业结构调整、提升内涵建设、优化师资队伍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、强化对外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提供坚实的保障,汇聚育才力量。

(二)强师强教,提升教师育人能力

围绕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,思考、破解人才培养、输送面临的问题。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和践诺意识培养,提升职业认同度、忠诚度。智信学院通过“班导师+学生导师+辅导员+专业教师”同力关爱学生,真正走入学生内心,让教育培养契合学生成长所需。将“理解专业对应职业特点”落实到职业规划课程中,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产业发展和职教发展,树立正确职业观和坚定的职业理想。

提升教师育人担当和育人能力。重视对教师企业岗位实践能力培养,实施教师“星火燎原”计划,以教师参与企业典型生产环节单元化小任务生产实践,以企业工程师线上方式进课堂、进学生项目讨论组拓宽教学路径等,逐步让教师能胜任新技术产业岗位能力的课程,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。

二、产教融合,聚集发展力量

(一)抢抓机遇,规模发展和内涵建设并举

智信学院抢抓发展机遇,面向装备制造、汽车运输、电子信息等产业建专业,推进专业群建设,开办9个专业,学生规模达到3200多人。

校内搭建了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校内实践平台,构建由教研室、专业负责人、科研机构、双创平台4个部分组成的教学架构,搭建教学建设与运行、科研及双创教育、社会服务平台,形成联动互促的专创融合育人格局。

(二)产教融合,以专业群建设服务产业集群发展

把高质量发展和学生优质就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,对接雅安大数据、制造产业领域,培育和优化服务新兴专业,打造产教融合联合体。以“提内涵、强特色”为目标,产教融合为途径,服务产业链的人才需求,组建大数据、工业机器人专业群,培养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。

依托博众精工、成焊宝玛、深信服、新华三等优质企业,优化课程体系,将1+X证书的内容融入9个专业。25门课程融入了行业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。服务专业数字化升级,面向全校开设了《人工智能应用》等公共选修课。拓展新兴产业的合作企业,共建16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。与头部企业紧密合作关系和优质应用人才输送,联合“博众精工”、“海康威视”、“深信服”等企业立项3个教育部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。

三、改革创新,提升育人引领力

(一)分层分类培养改革,因材施教促学生成才

针对生源类型多元化、素质差异化、发展目标多样化的实际情况,践行“人人出彩,人人成才”的培养理念,构建“基于学情、确定目标、精准施策、因材施教”的分类培养模式。智信学院与中国电信、深信服等企业及生态组建7个虚拟定制班,破解信息类实习就业“面宽点散,岗位适配要求高”的问题,实施分层分类赋能培训,实现学生优质实习就业,其中10人进入电信编制,分布在甘孜、阿坝、凉山及雅安民族县,开启“服务民族地区通信行业人才培养的雅职模式”。

(二)深化“三教”改革,实施三层融合

师资融合,校企共建教师团队,将项目实战经验与教学经验有机融合,推进双师教师培养,获得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,立项1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;教材融合,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,把企业真实项目的技术规范与知识技能有机融合,推进教材改革,联合公开出版教材、活页式教材10余本,建立校企教学资源库23个;工学融合,校企共同实施项目化教学,重构课程内容,将企业工作过程与项目化教学过程融合,实现“技能—知识—素养—能力”螺旋式循环提升,获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。

(三)探索现场工程师学徒培养

融合智能制造产线企业集群力量,与博众精工共建生产实践基地。同时,联合成焊宝玛和中科世源以成焊宝玛现场工程师为导向,开设智能培优班,聚焦智能产线阶梯式人才培养,形成协同互补,拓展智能产线服务产业领域,提升生产实践基地人才培养的服务能力。

(四)专创融合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

校企共建双创孵化模式,以智信学院9个工作室为平台,通过“学生+工程师+教师”兴趣团队开展工程实践创新互动,共同探讨项目研发、技术攻关,捕捉产业痛点问题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、团队合作、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,激发创新活力,体验创新价值,感受职业荣誉感,树典型,做示范。学生积极参加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、创新创业大赛,获奖级别年年有突破,获省级一等奖1项,二等奖14项、三等奖15项,同时师生获专利40多项。

智信学院将坚持“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驱动”作为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着力点,在政治、组织、思想、制度建设上下功夫,奋发有为,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。